如何正确应对一岁前婴儿哭泣?——婴儿心理学
生命伊始,便是一个需要理解与尊重的个体。3岁以前的幼儿是建立人际信任最重要的阶段。
而1岁以前的幼儿,是建立与这个世界信任的初始时间段,也是最重要的人格起点。
这个时候,宝宝每次哭泣,是面对死亡的恐惧。如果没有处理好,孩子一生都很难,甚至无法信任何人,并且被这种,面临死亡威胁的恐惧,会笼罩一生。

宝宝的心理是,每次哭泣是对安全的渴望,对世界的连接的渴望,是原始信任的伊始阶段。1岁以前如果你任由她哭泣不管,这并不是锻炼她的意志变得坚强,而是让她渐渐对世界绝望。她会减少哭泣的心理是:“原来世界是不能信任的,世界就是不安全的,是像地狱一样随时面临死亡的恐惧,没有任何人值得信任!我不会向外求助了,没有用!我要靠自己!”
而这个时候的靠自己,人格扭曲生长的开始,就是人格滞留的开始。也许从此一生的人格,会永远停留在1岁以前。这就是巨婴。就是自恋型人格障碍,反社会型人格障碍,边缘性人格障碍,精神变态形成的最佳阶段。并且,会伴随终生,无法治愈,绝大多数人,大脑会器质性病变。

1岁以前的宝宝,哭泣的心理活动是这样的。
举例来说:
宝宝开始哭。
宝宝想说:“我难受,我饿了……,好害怕,我马上要S了。你快来救我,马上来!” (这是面对死亡的恐惧。)来自原始的恐惧,因为微小而脆弱的生命,如果没有人照料,面对的就是死亡。
哭了30秒没人来。
宝宝想:“我好害怕,好无助,我马上要S了,没有人值得信任” (这是面对死亡的恐惧,与一点绝望。)
31秒时候,妈妈来了。
宝宝想:“我安全了,原来世界是可以信任的,是安全的,危险是暂时的,我不会S了,我安全了,妈妈可以信任的,人是可以信任的” 这种很短暂的挫折也许对于宝宝算是一种“锻炼”。
但是,如果长时间,很多次,放着哭泣的宝宝不管,那么,这就是宝宝绝望的开始,随着一次次绝望,绝望的心理开始定型,这就是扭曲人格的开始阶段。
生命伊始,便是一个独立的人,便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,便是一个独立的灵魂。所以,家长要做的,就是要像了解你的伴侣一样的去了解她,尊重她,满足她。很多人认为:幼儿不是“人”,所以当成小动物来饲养就可以了,不需要了解,不需要感情交流,不需要尊重。这是一个很非常严重的错误理念,也许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。
Hello,Mr/Miss 宝宝,Nice to meet you here~








0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