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 Code

Responsive Advertisement

有时不是爱,可能是段危险关系-边缘型人格障碍 BPD

有时不是爱,可能是段危险关系

我有一个朋友,在他身上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,下面就他曾经发生过的一段危险关系,现实版的《致命诱惑》。下面就代称小明。
小明在大学假期兼职的时候,认识了一个女孩,小金,她长的和香港明星黎姿很像,大大的杏核眼,柳叶眉弯,精巧的鼻子,圆润的樱桃小口,约么160cm的样子,娇小动人,气质清高。 
公司男生都小明被迷的不要不要的,最后小明脱颖而出,因为:他身高185cm,身材匀称紧实,五官比例俊美,并且是忠厚老实的品格,很快他们就恋爱了。
但是这段关系只维系了三个月就结束了,一般人到这里就各自转身天涯了,但是,小明的故事才刚刚开始。

分开以后的第1年是最疯狂的时期,小金开始每天给小明打几十个电话,只要保持开机状态,很快就会被打没电,还会去他家纠缠。随着时间推移,渐渐的每周都来几次,再后来每个月来几次。

每次去小明家闹事,嚎叫,砸门,砸窗子等,报警很多次,但无论警怎么劝说,都会被小金顶回去,警察每次都是口干舌燥,无奈后,做笔录离开,这件事在附近的警局几年都很出名。当警察走后,小金就在小明家楼下嚷嚷,无奈他就得下去陪着她,北京的冬天还是有点冷的,他们一坐就是一整夜,无论怎么劝说都无济于事。

就这样年复一年,3年过去了。其间,小明不知道换过多少个手机号,QQ号,搬过几次家,跟公司同事都说,如果小金来就说他离职了。但是,你懂得…… 
那个时候,我还没有看《致命诱惑》的心智,也不了解心理学。只是认为小金痴情、重情,但是,小明的人品是出了名的忠厚,所以让我百思不得其解。

在小金频繁纠缠的那几年,我也帮忙劝过几次。她带着我们坐到河边,我用尽自己所有的说服技巧,安慰她,讲道理,问她需要什么帮助等等。甚至还会帮助她规划人生,让她好好考试,去上大学,对未来会有很大帮助。

有一次,在4个小时的谈话中,我所说的一切都会被小金否定,她唯一的执念就是要小明陪着她,并且会频繁的语言攻击我,那种感觉是就是如同泥沼,一点点深陷其中,开始是崩溃的感觉,然后怒火中烧,最后被情绪淹没。无论谈几个小时,无法改变丝毫执念。
记得那个时候只要他一找小明,他的T恤衫就会被扯烂。大致情景就是:小明忍受不了几个小时,甚至10几个小时的纠缠责骂,想离开,但是小金阻止,于是便拉扯着小明的T恤衫。那段时间,小明的胳膊,前胸后背,经常被抓出血手印。 

3年以后,事态渐渐平息一些,再后来2年,他们和解成朋友,小明也鼓励小金继续学习,还给她交了学费,送给她苹果电脑。小金生活上的难事小明也会帮忙。
不禁让所有人思考:

用5年大好的青春,去纠缠一个只有3个月的恋情,为什么?

美国有部电影:《致命诱惑》,大致剧情是这样的:单身女主工作中认识了已婚男主,于是勾引男主发生了2天不可描述的事情。很快男主悔恨,表明已婚。

但是,故事却是从这里开始的。第一阶段:女主开始依赖男主,但是男主再次表明已婚不会与她继续发展,于是女主割腕自杀未遂;第二阶段,去男主公司找,用编造的身份偷偷去男主家见他的妻子,男主明确表明切断关系;第三阶段,频繁给男主家打电话,跟踪,做一些恐怖的事情吓唬男主家人,最后拿着刀潜入男主家,打算杀掉他的妻子。结局是不幸被男主误杀。

二者剧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,都是短暂的关系纠缠不休。因为她们两位都是 边缘型人格障碍。
美国DSM-5,人格障碍基于特征和症状被分为3类10种。边缘型人格障碍是其中之一。
主要人格特征是:极端不稳定。他们以疯狂的努力以避免真正的或想象出来的被遗弃;人际关系、自我形象和情感不稳定以及显著冲动的普遍模式,经常在对他人极端理想化和极端贬低之间变换;反复发生自杀行为、自杀威胁或自残行为。 

总之,不断的对生活中的怪异事件提出疑问,不断的思考学习,也许无形之中就规避了很多风险,而且还会得到自我提升。

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,在于持续的增加更多的知识。——左拉

附录:
边缘型人格障碍表现为下列5项(或更多)症状:
1.极力避免真正的或想象出来的被遗弃(注:不包括诊断标准第5项中的自杀或自残行为)。
2.一种不稳定的、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,以极端理想化和极端贬低之间的交替变动为特征。
3.身份紊乱:显著的持续而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感觉。
4.至少在两个方面有潜在的自我损伤的冲动性(例如,消费、性行为、物质滥用、鲁莽驾 驶、暴食)。(注:不包括诊断标准第5项中的自杀或自残行为)。
5.反复发生自杀行为、自杀姿态或威胁,或自残行为。
6.由于显著的心境反应所致的情感不稳定(例如,强烈的发作性的烦躁,易激惹或是焦虑,通常持续几个小时,很少超过几天)。
7.慢性的空虚感。
8.不恰当的强烈愤怒或难以控制发怒(例如,经常发脾气,持续发怒,重复性斗殴)。
9.短暂的与应激相关的偏执观念或严重的分离症状。

形成的原因:研究发现,具有这种障碍的原因包括:亲子关系、早期创伤、基因方面、社会文化结构和家庭的改变。


Post a Comment

0 Comments

Ad Code

Responsive Advertisement